顯示具有 BG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G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老遊戲: Kahuna

在BGG上有一個拍賣特區, 讓玩家可以開賣場販售自己的桌遊收藏。因為它是像eBay那樣讓人競標的拍賣場, 所以叫做GeekBay。在GeekBay上常有機會可看到古老絕版的夢幻逸品, 即使不是絕版品, 也常有機會挖到超級便宜的冷門遊戲, 或者運氣好一點, 也有可能便宜撿到熱門好貨。所以沒事我很愛逛, 即使不買, 光看看夢幻逸品就很賞心悅目,且順便瞭解市場行情也很有資訊價值。
Kahuna, 中譯"魔法師"
今天要來聊的小遊戲 Kahuna, 是我不久前在GeekBay上以$27標到的絕版二手遊戲。並不是熱門款, 但維持有一定的口碑, 所以也有幾位玩家參與競標, 最後得標價格既不高也不低。

Kahuna是出生於1998年的老遊戲, 它是屬於著名的 Kosmos 2-player series雙人遊戲。遊戲裡, 玩家雙方分別扮演黑魔法師與白魔法師, 在熱帶島嶼上搭蓋/拆除橋樑佔地盤互相較勁。是一款規則簡單, 玩起來抽象的小型區域控制遊戲, 但氣息挺生動的

我最早玩到這遊戲, 是兩年前在Board Game Arena上玩到。當時完全不知道規則就下去亂玩一通, 居然也能玩個七八成沒問題, 可見Kahuna的遊戲規則相當簡易直觀。不過其實當時我並沒對這遊戲特別有愛, 或許是因為對規則的不全瞭解, 沒辦法咀嚼到遊戲精要, 所以感覺挺平淡, 覺得它沒有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稜角。
買來二手Kahuna, 盒蓋底還有之前玩家的收藏蓋章

最近自己不知道為什麼, 對於花俏的新遊戲感到厭倦, 想起了以前玩過這款清湯掛麵般Kahuna, 突然覺得懷念得不得了。我對於Kosmos的雙人遊戲系列一向非常有好感, 發現Kahuna進入絕版狀態, 想到它應該不屬於那種容易重印的熱門遊戲, 我為錯過感到可惜, 因此看到有人拿出來拍賣, 就忍不住下了標, 剛好賣家也身在California, 運費便宜讓我的出價多點優勢, 所以後來得標買到了, 加上運費總共是$32.68。

這次拿到實體版, 總算好好把規則讀過, 也終於知道遊戲該如何結束, 要怎麼計分。這幾天我們玩過四場, 我深覺得Kahuna比以前在BGA上玩的印象要好上許多! 遊戲玩起來相當直來直往, 沒有太幽微爆腦的地方, 有一點運氣, 有一些戰術, 也需要考量一點點長期的策略。唯一比較不習慣的是剛開始玩, 要辨認哪個島嶼位在哪個位置需要花點時間。事實上, 與其說我花時間在想要怎麼出牌搭橋, 不如說花了很多時間在找島嶼的位置。
第一場遊戲剛開始, 還不懂得怎麼佈局

說起來, 即使玩過實體版之後我很喜歡, 對於Kahuna的印象我還是維持一樣的淡淡感覺, 平鋪直敘, 毫不花俏, 沒有大起大落的震幅。雖然有人認為玩起來火藥味重, 直接拆人家橋拆地盤容易惹人不爽, 但我覺並不會讓人太過火氣上升。想要精彩介紹它還真沒有太多可以講的, 口味重的玩家自然會嫌它清淡。說它平淡我覺得也沒錯, 但我認為它的遊戲裡擁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蕊, 這東西會悄悄的潛入腦子深處, 然後有一天突然就會不知怎樣地讓你開始想起它。簡單說擁有這樣的餘韻, 這就是我對Kahuna最大的印象了。我喜歡這個遊戲表裡如一的實在感: 外觀不過火, 內容也不空虛。即使我不會需要/ 想要經常玩它, 但肯定想留一盒, 偶爾來個一場半小時, 不慍不火調劑身心。

Q則給了Kahuna相當高的評價, 雖然四場遊戲裡輸了三場, 贏的那一場還是我偷偷放了水。:)

Kahuna玩起來比印象中有趣, 圖板拍照起來好看, 小木棒搭橋的感覺也很棒

附帶一提, 在規則書最後面簡介了Kahuna的遊戲設計師 Günter Cornett, 他是一位卡車司機兼園丁, 也開了自己的遊戲公司Bambus Spielverlag兼賣遊戲。他的閒暇興趣是筏艇, 上網, 和自己的小公司。我看到上面寫著興趣是Internet時, 突然有深刻體會到 "啊! 這真的是款1998年的老遊戲呢..." 這樣的感覺。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閒聊: BGG上交換遊戲; 遊戲舊了又如何?

我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BGG上玩家之間的遊戲交換Trade, 覺得是可以拿出來聊的經驗。有時我看到PTT的交易文, 出現對於買家賣家的抱怨, 或者對於遊戲新舊的爭論。我想如果BGG上Trade交換遊戲的功能與模式可以拿來應用, 或許可以減少一點紛爭, 大家也會心情愉快些。

首先, BGG的Trade, 基本上是玩家之間根據互信原則來彼此交流遊戲, 也就是說, 前提是你要相信的人的本性善良, 這樣玩起Trade來才不會太揪心跟懷疑。我們知道BGG每個帳號都跟著一個Trade評價: 每當你完成一個交易, 你可給對方的一道評價(Postive / Neutral / Negative), 這個評價當然是相當方便有用的參考。但真要嚴格來看, 像這種互換遊戲的交易方式, 它其實並沒有正式的合約形式來保障雙方一定收到遊戲。也就是說, 今天如果你從未寄出遊戲但卻假裝已寄出, 或者遊戲有收到假裝沒收到, 像這樣要把責任通通推給郵局說中途寄丟了, 這在技術上完全不難, 因此這是一個只依憑良心的交易行為。以我的經驗, 到目前為止我有過的十幾次交易, 除了剛開始有一次遇到一個傢伙裝死, 遲遲不寄出要換給我的Halvetia, 過了兩個禮拜等我發信去催, 才終於用最便宜(但不合法)的Media Rate寄來, 其餘的交易經驗都有相當滿意的結果。

交易之前, 第一步當然我會看對方的評價, 如果大多數是好評, 只參雜一兩個不置可否的中立評價, 基本上都算安全。如果對方是交易過幾十次以上的老鳥, 那你換來的遊戲則有很高可能性是第三四手的遊戲。當然如果放開心胸, 玩過之後不滿意再轉手交易出去, 只要不缺件不影響遊戲, 其實三四手遊戲也沒什麼大不了。

最近有個Trade讓我印象深刻, 是和一位住在東岸的玩家換遊戲。對方提議用全新Dominion: Dark Ages換我的二手Macao。 我看他的評價沒問題, 就接受了這交易。接受了交易之後, BGG系統會提醒你"要在適當的時間內"寄出遊戲, 也就是不要拖個一年半載, 雖然說也沒有強制要在哪天之前執行的硬性規定。習慣上我隔天就會寄出遊戲, 然後利用BGG交易功能通知對方遊戲已寄出, 通常這樣對方往往也會有良好回應迅速寄出遊戲。

這次我如以往很快就寄出遊戲, 不過對方比我早一天寄出。過了幾天, 他收到我寄出的包裹, 我卻一直沒收到他的。我們都用USPS Priority寄, 照理說兩邊收到郵包的時間應該會差不多。我查了他給我的Tracking Number,  對方確實有寄出, 只是郵局不知怎樣把郵包送到我家附近, 卻又以地址不符為理由把它退回東岸去了。

一開始對方寄信來通知給我的包裹投遞出問題, 跟我再次確認寄件地址完全無誤,  我立刻跑去郵局詢問, 但沒得到結果, 只好等待郵包退回到原寄件者手中, 然後對方請郵局再次寄送。 不過遊戲遲遲沒出現。不曉得到底是USPS哪個環節出問題,雙方就這樣馬拉松式的聯繫, 期間還得跑幾趟郵局, 問郵差, 問辦事人員, USPS答覆總是說會再次投遞, 但一個月後情況依舊, 包裹彷彿已經消失到亞空間去了。

雖然遇到這樣的過程的確很麻煩, 但人家還是很有誠意的持續跟我更新消息。只是後來實在拖太久, 不值得為區區一盒遊戲花費如此功夫, 加上我即將出遠門, 若出門期間遊戲寄來我又收不到。便提議他把Macao寄回來就好, 或改寄任一款我的Want-in-trade 也行。結果, 對方又去買了一盒新的Dominion: DA給我, 這下子我總算是順利收到了.. 只是為了一盒二手Macao, 他花了兩盒Dominion:DA+兩次Priority Large Box的郵資, 總共$90鎂的成本。雖然不是我的過失, 但我真為他感到抱歉...

不過, 有像上述這種雖然過程不順利但最後印象良好的交易經驗, 當然我也有遇過人家想用一盒OOP小遊戲Triumvirate, 換我三款大遊戲附帶幫我付$15的UPS運費的白目提議。這...當我是傻了嗎? (雖然說三換一對於降低桌遊存量的確超有效率!) 所以這種吸血換利的交易當然我就拒絕了。不知對方大概是UPS的員工還怎樣, 一天到晚跟別人交換遊戲, 看他三不五時就開GeekBay在賣, 還是說賣遊戲才是他的正職?

另外, 不曉得是幸運還是常態, 所有我換來的二手遊戲即使不全都嶄新, 有的甚至頗陳舊, 但也都沒發現有缺件的情況。我想大家多半有在清點的。其實只要遊戲習慣正常, 應該也不容易把小配件玩到丟。會容易有問題的可能是像我家有養貓, 貓愛把桌上的小配件撥弄到地上玩。所以要交易遊戲前, 我才會特意清點配件數量。至於自己留著玩的, 只要不影響遊戲進行, 我反而覺得少那一兩個小東西通常無所謂。

有次我讀到BGG有位玩家抱怨跟其他玩家買來二手遊戲, 結果盒子裡到處是狗毛貓毛, 我才開始意識到這可能真的會給對毛過敏的玩家帶來不便吧。後來我賣二手遊戲, 除了清點配件, 還多了一道撿貓毛的程序。

最後, 我又要來例行的勸世了... XD

在BGG上交換遊戲或買賣二手遊戲, 雖然有人會簡單交代遊戲品況, 不過似乎少有人會問, 尤其是以物易物的Trade。我從未看過有人宣稱他的遊戲留封膜上所以Like new, 有時我看到PTT上有人因為二手遊戲沒封膜而拒絕一款價格合理的好遊戲, 一方面覺得可笑, 另一方面更認為會出現這樣的價值觀, 大環境肯定出了問題! 到現在我買來/交換來二三十款舊遊戲, 還真的沒看過有留封膜上牌套的。其實我認為大家是可以不用在意這種小事, 買個桌遊又不是在買什麼高貴奢侈品, 拘泥小節又錙銖計較看了挺難過的。

換個角度來看遊戲變舊的好處, 例如說, 我曾經有一盒BGG上換來聊齋Ghost Stories, 遊戲看起來沒很新, 算它六七成新好了, (或者說三四成舊? ) 所以, 玩遊戲時我們也就很放心的一邊吃Peanut butter cookie一邊翻牌, 完全不用擔心會不會在牌上留下油漬。例如這樣不需要扭捏拘謹地玩遊戲, 還挺痛快的!

我是沒潔癖, 不過也請不要以為本人就是生性邋遢毫不在乎骯髒。遊戲拿出來玩, 大家一開心口水飲料亂噴也是難免, 看到遊戲留下漬痕我也不舒服, 不過我的做法, 基本上就是拿紙巾沾水擦乾淨就是了。現在桌遊絕大多數配件都有一層防水亮膜塗料Coating, 小髒污根本沒在怕的。我曾經做過實驗把卡牌跟板塊拿去水龍頭下"沖水"(就真的一道水柱流下來的沖水, 並不是一滴兩滴的滴水), 擦乾之後, 除了邊緣切面因為沒有防水塗層, 所以邊邊部份會有點細微變形, 板塊跟卡牌表面則完全沒變化!經過這個實驗, 以後我看遊戲哪裡髒掉, 都很放心拿紙巾沾水就擦,  除污效果也一直令人滿意! 外盒/卡牌/板塊/木塊/圖板, 只要是看起來表面光滑有亮澤, 沾水擦都沒問題。反而像牌套膠膜這種容易附著汙垢的, 玩過幾次之後我覺得還比較髒吧。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閒聊: 西洋棋很好玩, 圍棋, BGG的照片

西洋棋
最近我最常玩的遊戲是西洋棋Chess

第一次接觸Chess, 是在2006, 07年左右剛到美國的前兩年, 有天心血來潮, 就去Target賣場, 買了一盒9合1的木盒遊戲。裡面除了Chess, 還有Checkers, Chinese Checkers, Cribbage, Backgammon, Texas Hold'Em, Dominoes, Pachisi, Poker Dice, 都是被劃分在Classic Game的抽象遊戲。有這麼多遊戲, 但我們也只是去學了如何玩西洋棋, 隨意玩了幾場之後便沒再繼續。雖然那時我還特地跑去圖書館借幾本關於如何下好Chess的書,不過發現書裡寫的完全看不懂啊!! 我記得當時覺得西洋棋玩起來還可以,算是有趣的,但是也沒有好玩到讓我有想繼續玩下去的動力。所以就一直收在盒子裡了。


這樣過了幾年,其間家裡的遊戲娛樂也悄悄從家機轉到掌機, 再到手機。剛接觸桌遊時我有一台iPod Touch, 在iPod Touch之前是任天堂NDSL(Picross非常好玩)。我會接觸到歐式桌遊(Euro Game), 則要歸功於iPod上的App, 這可能是一個奇怪又少見的入門方式, 而且還不是桌遊App, 只是很無聊的電子寵物App帶我入門的 。玩桌遊以後一直到現在,也沒想過要去回顧Chess,雖然我買的9合1遊戲這幾款也都被歸類在Abstract Board Game裡, 自己也一度想嘗試Cribbage, 但我也忘了原來這以前買的9合1裡有Caribbage, 最後都因為欠缺動機不了了之。

因為是廉價的棋組, Bishop跟Pawn長得很像易搞混
那麼為何最近又開始玩西洋棋?

前陣子我看了一部電影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  Bobby Fischer這名字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打敗俄國(或者說蘇聯)的西洋棋世界冠軍。大家或許不熟, 但西洋棋一直以來幾乎是俄國人的天下, 簡直可以說Chess是俄國的國棋了吧。我聽說(本人很討厭的)俄羅斯總統普亭也是Chess很厲害的狠角色, 似乎也有練到master程度的樣子。所以在美蘇冷戰期間,美國人打敗俄國人拿到西洋棋世界冠軍,絕對是棋界相當震撼人的大消息, 事實上在美蘇角力的時代,我猜這應該在多種層面上意義都還蠻重大的。

但這部電影並不是關於Bobby Fischer, 而是講美國的天才兒童棋手Josh Waitzkin小時候的故事。Josh在16歲就拿到Chess International Master (ELO>2400) 的頭銜, 這真的非常非常了不起, (因為我跟app裡ELO 1000的初學者AI下, 到現在還常輸盤... ) 1976年出生的Josh現在三十多歲, 據說已經不下棋, 轉職改練太極拳跟巴西柔術去了。不過這部電影我不太喜歡,是用老套的美式電影方式去呈現出來的青少年電影,有點太過表面太膚淺,以及帶著不夠誠實的修飾的暖色光線,可能我已經太老太憤世嫉俗,沒辦法接受現實感不高的東西, 所以電影我沒看完。但Q看完了,因此我們就決定把西洋棋拿出來玩。

結果,我跟Q下了幾場,最後比數是五戰四勝。我想這幾年玩桌遊幫助的思考可能多少也幫助了Chess的大腦,因為以前下Chess幾乎都是我輸。所以像這樣, 結果就是Q拒絕跟我玩西洋棋了! 哈! XD 不過還好App Store上到處都有Chess, 所以現在我搭BART回家路上就變成都在玩Chess了,以前搭車都在玩Ascension。

這是我最喜歡的Chess App (iOS), 難度從ELO 100到3000, Free版已很不錯, 想要Pro版但$9.99鎂買不下去

結論就是, 西洋棋比我以前印象中來得好玩許多! 棋子的走位跟放置真是設計得超級精密! 跟AI下都有一種恨死這遊戲設計得如此互相箝制, 處處制衡到動彈不得的感覺。這些都是以前自己看不到的, 現在玩起來便覺得Chess很好玩, 不過下了幾十場我還是下得很爛, 首先, 基本工最需要的眼觀八方我就常常眼殘...

圍棋
因為在西洋棋上嚐到勝利的滋味,所以趁著興頭,慫恿Q去買了一組圍棋。

關於圍棋我就完全沒概念了, 一整個只有零。西洋棋至少跟象棋很像, 雖然我也從來沒有以正確規則完整下過一場象棋,但多少有點基本概念。但圍棋? 這個看起來極端單調的東西,從小周圍也沒看過任何人下圍棋,摸都沒摸過,對我來講是個神祕又莫測高深的玩意。Q宣稱自己小時候有玩過一點也很喜歡圍棋。我們在Amazon訂購之後, 過兩天棋盤很快就送到家裡了。當天晚上,我請Q簡單講了一下規則(還真的很簡單, 不過沒有講得完整), 我就開始下起了我生平的第一盤圍棋。
棋盤有點小, 所以棋子很迷你, 不太好拿

玩Chess我習慣拿白色棋,所以圍棋我就選擇執白子,由Q黑子起手。

就這樣開始隨意玩了起來。大概過了十多分鐘, 棋盤上近一半的面積已被棋子佔滿。當時戰況是這樣: 我吃 1子, Q吃我 44子。當然圍棋的計分不是根據吃的子數來算, 不過這樣的吃子比數已經夠明顯, 證明了我根本完全不知道怎麼玩圍棋。所以這樣誇張懸殊的中場比數,我自己是不覺丟臉啦,倒是Q這樣應該要覺得可恥才對吧,因為居然可以這麼開心的把人家的棋子吃了又吃,吃了再吃,如果不是我抗議,簡直要吃到地老天荒, 是有吃得這麼開心的嗎?! 所以最後的收場是, 圍棋玩到一半就收工沒了。結果Q被罰去寫懺悔文, 我也沒再玩第二次圍棋... 然後, 就有人去下載圍棋app了...


BGG的玩家照片
這陣子的桌遊我只玩Nations, 偶爾隨意到BGG瀏覽玩家上傳的照片, 看到了一張相當吸引我目光的Nations照片。

那是一張玩家在耶誕期間跟年長母親一起玩Nations的相片,註解寫著他們兩人年紀加起來已經110歲。與其看帥哥美女玩桌遊那種老套的東西, 我覺得看老人家玩桌遊的照片要吸引我許多許多啊! 那是一張拍得很溫暖的照片, 拍得很好看,也把老人家玩遊戲時的專注神情給拍了出來。我忍不住繼續往下讀了其他人的評語... 第二位評論的玩家, 是一位Avatar放著赤裸上身講蠢話的樂高警官, 叫做Mike Stevens的玩家, 不過他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寫了以下的評語:

Great pic. I loved playing games with my Mom. She was a very smart gamer and left me with many fond memories. I still remember being very young but very competitive and always wanting to win at Yahtzee, Rummy, Monopoly, Stratego, Risk, UNO, Dominos, Checkers, or whatever we happened to play at the time.

She said "Mike, there can only be one winner each game. Sometimes you win and sometimes you lose but always be a good sport and then just play again".

I miss her very much soblue

讀完之後深受感動...

可能是自己已經離家太久,我想像如果自己還在臺灣,有一天應該也可以像那樣陪我媽玩桌遊,畢竟她是一個經常樂於嘗試新東西的人。上次回家兩個禮拜教了家人玩遊戲,我媽在那樣的短時間內已經進步到可以玩卡卡頌跟Finca, 看來是很有潛力的。但是我並不知道像那樣的機會,以及跟爸媽相處的時間還剩下多少。所以多少感到有點難過。

另一方面, 我在想, 以後自己也要像那樣地正確教育我的小孩.., 要有氣度去面對失敗, 要有勇氣再去嘗試。

點這裡前往上文提到的BGG照片連結。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2013桌遊一年回顧

我在BoardGameGeek(BGG)帳號的註冊時間是2011年一月八日, 所以我就把那當作是我玩歐式桌遊的起點。最開始,我是在iPod Touch上看到電子寵物app提到Carcassonne,才發現桌遊這個新世界。之後google卡卡頌的遊戲資訊, 從而發現BGG這個極有幫助的桌遊社群網站,從此BGG也變成我瀏覽器裡常駐的網頁,幾乎每天打開電腦第一個看的就是它。因為BGG只是個由熱心玩家打造出來的非營利網站,所以到了第一年年底,看到它上面呼籲大家捐錢贊助的廣告,便決定只要自己還如此頻繁使用該網站,就至少捐點小錢聊表心意吧。而實際上,我自己每年在BGG上的收穫價值,其實要遠大於這$15鎂的小小捐款。

而BGG不僅僅在桌遊資訊的提供上即時而豐富,另外它還延伸提供了*八百種*對玩家有用或無用的功能 (如果不是八百種至少也有八十種吧)。大部份功能都算有用,只是端看你用不用它,其中一個我從一開始玩桌遊就沒中斷使用的功能服務,就是讓玩家自己紀錄玩過的遊戲資訊,讓你紀錄遊戲時間/參與人數/輸贏等等。所以這也是讓我有辦法在年末這天,回顧這一年來玩了哪些遊戲的功臣。因此, 查了自己從2013/1/1到2013/12/31的遊戲紀錄, 出現了像以下這樣的結果, 所以我在2013年裡, 玩了66款總計290場的桌遊。我還蠻喜歡看這些紀錄的,尤其有些我會登錄玩後的結果跟感想,像在用桌遊寫日記。
我在2013年玩過的桌遊部份節錄

玩最多的遊戲:
The Castles of Burgundy 勃更第城堡(19場) 和 Ghost Stories聊齋(19場)聯手居冠, 這兩者除了實體版,也有數位版本的貢獻, 但因為我玩線上桌遊也只是因為懶得擺放token收拾遊戲, 尤其像Castles of Burgundy那些小小各色紙片收放起來我嫌囉嗦,所以現在只跟我家的Q線上對弈,因此也就一併紀錄了。我想我是很喜歡Castles of Burgundy, 主要是玩起來常可以接combo感覺很爽,一度也以為它是Stefan Feld的遊戲裡自己最喜歡的,剛開始玩的幾場相當容易讓人上癮,也玩得狂熱,但後來似乎也較快就覺膩了。所以我想現在自己最喜歡的Feld遊戲,應該還是平淡點的Notre Dame聖母院。
Ghost Stories 聊齋, 這個以中國古代道士收妖降鬼為題材的合作遊戲,一向在玩家間享有頗高的評價。雖然表面上看來我玩了不少,但我並不覺得有那麼喜歡它。之所以會有這麼多場紀錄,是因為許多都是中途失敗重來所累積出來的。聊齋是個非常困難非常具挑戰性的合作遊戲,玩起來很燒腦,也因為太燒腦太難,讓人覺得玩起來累,壓力很大,因此沒辦法放鬆享受玩遊戲的樂趣, 自然我就不是那麼愛了,不過公正說來它還是一個很棒的遊戲啦,就是實在太會做弄人了。另外一提,我個人到此為止認為做得最完美的合作遊戲還是Yggdrasil世界樹。因為沒什麼人注意Yggdrasil很可惜, 所以幫忙打廣告。


其次緊跟在後的是同樣玩了18場的Forbidden Desert 禁忌沙漠Friday 星期五

Forbidden Desert 禁忌沙漠 是遊戲設計師Matt Leacock知名的三個合作遊戲裡(Pandemic, Forbidden Island, Forbidden Desert),最走中庸路線但也最富變化以及最有趣的。Forbidden Desert的難度變化彈性大,我認為這遊戲挺耐玩,也容易被各族群的玩家接受,因此我也給它高評價。不過我對於裡面不易堆疊的十字形的沙漠板塊感到不滿意,薄薄的板塊疊起來容易倒塌,尤其我們常疊到五六片高(快被沙子淹死了)。但因為遊戲價格低廉,所以製造品質也就馬馬虎虎,我想那是遊戲的市場定位策略所致, 倒不能怪遊戲本身的設計。

最佳單人遊戲:   
Friday星期五,這款單人紙牌遊戲, 是真正的單人遊戲Solo game, Friday並不是像一般合作遊戲裡那種一人扮演多角色的假單人遊戲,裡面就真的就只有一個角色可以玩--Friday星期五, 這個好笑的名字是文學作品"魯賓遜漂流記"裡主角在荒島上隨從的名字(真的!)。我個人超愛這款,或許是因為單人遊戲所特有的私密性, 畢竟就只有你一個人與遊戲在直接面對面著。Friday也是我玩過的單人遊戲裡設計最出色的。雖說是單人感覺好像有點荒涼,但玩起來的感覺卻異常豐富生動,一點都不會有單調感,覺得自己在幫助魯賓遜那個蠢材,很有扶不起的阿斗的感歎。在荒島求生存的情境也塑造得很成功,相當有喜感。但雖然Friday讓人感覺好像遊戲很輕鬆,實際玩起來絕不是輕輕鬆鬆就能過關。遊戲亟需要用腦去評估風險跟計算機率,其實頗有難度,遊戲裡調整難易度的部份也設計得不錯,所以算相當耐玩,我自己則是一玩就上癮,只是後來高難度一直過不了關有點挫敗,便改玩別的遊戲。但若有一天換我漂流荒島,倒很希望自己有帶著一盒Friday在身邊。

年度最佳遊戲:
Brass (工業革命, 很容易跟Age of Industry渾淆的中譯名)
Martin Wallace的最高評價之作,也是我個人最喜愛的桌遊前五之一。我不知道以後還會玩多少桌遊, 但我想Brass應該能夠一直排在我心目中的前幾名。如果2012年是我桌遊的The year of Troyes, 那麼2013應該就是The year of Martin Wallace,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Brass開啓了我對馬丁遊戲的熱愛。我非常喜愛Brass這遊戲, 除了做二人專用遊戲圖板, 甚至大費周章親手自製了它的錢幣組 (前往這觀看我的Brass coin DIY教學)。今年我玩了13場Brass, 全是實體版,但如果不是它網路版的操作界面太糟糕,相信我們玩這遊戲的次數應該會超越The Castles of Burgundy。以前我剛玩桌遊,聽說Brass有點硬,不易親近,封面美術晦暗不吸引人,PTT上也甚少討論,那時覺得自己應該是不會玩到了。後來也不知在哪裡看了什麼評論,突然就很想嘗試,也託我那好奇心的福,排除萬難做了Brass兩人圖板 (其實沒很難啦..), 總算讓我領略馬丁的遊戲魅力。今年還陸續玩了馬丁的Aeroplanes(只玩一次,但感覺平淡), 比較喜歡的有Railways of the world (墨西哥地圖&英格蘭地圖)和Age of Steam。另外在我待玩清單裡的馬丁遊戲還有: Tinner's Trail, Age of Industry, A few acres of snow和First train to Nuremberg,希望最近的將來可以陸續將它們都玩過。

最驚艷遊戲:
Trains 火車斗咪, 一款骨子裡是Dominion的火車圖板遊戲。我認為由Dominion所開創出來的deck building機制非常了不起,但我不怎麼喜歡Dominion卻很喜歡Trians。儘管不少人認為Trains 只是Domi的次級仿冒品,但我相當驚艷於它利用deck building在圖板上建造鐵道的創意, 相較於其他純卡牌deck building game換湯不換藥,Trains厲害的地方在於它真正擴展了這個遊戲機制的維度,就是它並不讓我覺得自已只是在玩洗牌抽牌的線性卡牌遊戲,而是在玩一個建造鐵路網的圖板遊戲。Trains這遊戲一切的一切都做得適得其所,輕鬆好玩,入門容易,簡直沒什麼好挑剔的,非常推薦。


最佳創意:
Hanabi 花火, 極簡的主題跟配件,使用僅傳達"部份"資訊的方式帶出一個相當有意思的合作遊戲,我對於"反拿自己手牌"這種前所未見的遊戲方式印象極深刻,而它的創意又是如此貼合主題,並且玩起來相當有趣。所以Hanabi得到2013德國年度遊戲獎,我認為實至名歸。但Hanabi看似簡單,份量也輕,實際玩起來難度卻很高。結果缺點是新手抱怨遊戲困難,也難以領略它的價值,而且不容易找到這遊戲的應對策略。可能真的要有經驗的老手才能體會到它的厲害吧。Hanabi跟Ghost Stories皆出自設計師Antoine Bauza之手, 這兩個遊戲都有點難度,但以複雜度而言,簡直各自在光譜的兩端 。


其他今年值得一提的桌遊事,包括去參加幾次Berkerley Board Gamer的桌遊聚會,讓我總算明白揪團玩遊戲是怎麼一回事。參加揪團的優點是能玩到不少自己沒注意過的遊戲,增廣見聞,缺點則是玩不太到自己想玩的。然後是暑假回台其間, 在親友間推廣桌遊,過程順利結果也算成功,除了扶植出幾個小桌遊咖,自己也趁機體會多人遊戲party game的樂趣。另外是在這幾年火紅的Kickstarter集資平台上, 被老遊戲Odin's Ravens舊瓶新裝的集資方案給詐騙,發起人把大家贊助的錢收來就人間蒸發了,算是得到新時代裡的新經驗。

整體而言,今年買遊戲的量稍有節制,但還是買得太多玩不完。相對的,遊戲卻玩得不夠多也不那麼狂熱,一方面時間有限,一方面可能也是稍看過點市面了,不再那麼容易受到外表給引誘, 也較懂得篩選自己想要的遊戲。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有餘韻的桌遊

前兩天我在搭BART (Bay Area Rapid Transit)回家的路上,因為忘了帶書,呆坐著整段四十多分鐘實在無聊,所以就想乾脆利用這段時間以某種桌遊相關的主題來列表好了,就像BGG上的Geeklist那樣。Geeklist 是我一直以來在BGG上相當喜歡看的部份, 因為多半都有奇怪或特別的主題,裡面列出遊戲也不會囉哩八嗦的講解一大堆,所以讀起來很輕鬆愉快。當然很多也都相當別出心裁,常可吸收到一些奇怪又有趣的桌遊資訊。

古書說餘音繞梁,有些遊戲也是玩過之後念念不忘的,所以我就想到自己玩過的遊戲裡, 有哪些是最令人回味再三,最能留下韻味的。

但其實遊戲有無留下韻味跟好不好玩並沒絕對關係,覺得不好玩的遊戲很可能早就中途就想推開放棄了,更別說是留下味道,如果有留下什麼,大概就是厭惡跟乏味。而遊戲的味道我想主要還是建立在情境上,但也不是說扮演類型越濃厚,故事情境越重就越能在韻味上加分。當然這些也都是相當個人主觀喜好的。所以我覺得抽象遊戲相當索然無味,也一直不是我喜好的類型,不過我相信應該也有不少人覺得西洋棋象棋很有戰場上廝殺的情境吧。

我的經驗是,有許多好玩的遊戲我雖然很喜歡,也會一玩再玩,但玩過之後卻覺得味道平淡。不過這樣的遊戲我還是會去玩,也會玩很多,純粹就是遊戲機制安排得很巧妙設計得很棒,會讓人上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Race for the Galaxy 銀河路跑,我覺得銀河路跑這遊戲相當棒也很好玩,自己有玩過幾場實體版,也在BGA玩過上千場,可能算是我玩過場次最多的遊戲了吧。不過它在我心裡其實也沒有留下什麼,就這樣過去了。我覺得此生如果再也不能玩到銀河路跑也無所謂。

相反的,有幾個遊戲我玩得還不是很多,也不見得會想拿出來一直玩,不過卻能持續留在心裡某處念念不忘,偶爾就會有 "啊,現在我很想玩這個!" 浮上心頭。像這樣的遊戲我就會把它歸類在"有餘韻的遊戲"。如果跟我說此生再也玩不到這些遊戲,我就會覺得相當失落。結果,當我瀏覽自己擁有的遊戲清單之後,發現這樣的遊戲居然出乎料的少!
以下是我的"有餘韻的遊戲"排名:

1. Antiquity 古代
 Antiquity這遊戲很神奇, 不曉得是不是那有點破破爛爛的美術跟配件跟"古代"這主題出乎意料地合, 這遊戲即使我才玩過七場, 它的幽魂卻一直留在心頭不散。常會動不動讓我想拿出來玩,可是每次想到玩一場得花很多精神跟功夫去擺放那幾百個小小紙片,就會發懶想說還是改天吧。這是一個如果一拿出來擺設好,應該至少要放在桌上玩個三五場才划算的遊戲,不過因為一場通常需要兩三小時以上,也不是可以連開的輕鬆遊戲。所以才會到現在還是只有累積七場。看了我的記錄,其實上一次我玩Antiquity的時候是2011年12月, 已經是將近兩年前的事了... 不過,真的,這遊戲的餘韻強到比下面第2名到第5名加起來還多!


2. Brass 工業革命
Martin Wallace的遊戲裡最讓我著迷的就是Brass了。我玩的第一個馬丁的遊戲是London倫敦,但那時沒有很喜歡,甚至覺得無聊。然後第二款玩的遊戲就是Brass了,結果好像因此變成他遊戲的粉絲。Brass是一個相當具有濃厚工業革命時代的英國風味的遊戲。玩起來其實也是有點累人,不過灰暗溼冷的燒煤味(怎麼有點像在說燒炭?) 很能傳達這遊戲蕭瑟逼人的現實感。以前我第一次看到Brass封面,覺得灰灰髒髒的很不吸引人,也就一直被我從十大最佳策略遊戲裡給忽略。但後來玩過幾款馬丁的遊戲,終於明白為何他的御用畫師會一直維持這種灰冷的陰鬱色調,因為真的很貼合馬丁大叔的遊戲風格!現在呢, 我反而希望他的遊戲插畫都能保持那一貫的冷颼颼英格蘭風。

3. Puerto Rico 波多黎各
Puerto Rico是我玩桌遊初期最愛的一款遊戲,這款因為太經典,桌遊玩家裡少有人不愛的吧?如果不愛大概就是玩到終於膩了? 我記得剛接觸到Puerto Rico時,那時剛好也在學校裡上了歐洲人建立美洲殖民地時期的歷史,我的期中報告寫的就是歐洲殖民者從非洲運輸黑奴到美洲的歷程The Middle Passage。所以玩到這遊戲,對於在殖民船上卸下深棕色的小圓餅(黑奴),或是將圓餅們指派到農場上耕作,當然印象深刻。或許是當時讀的一本寫世界奴隸史的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造成我對這遊戲的過程有深刻的體會。但當然啦,波多黎各也的確是一款很傑出的遊戲,可說是實體遊戲裡我玩過最多的。也因為它是我相當早期就接觸到的遊戲之一,所以對於波多黎各之後我玩的遊戲,可能評價上就無法很公平的對待,因為起始點已經有差了。

4. Attika 阿提卡
Attika是款我剛進入桌遊界就一直想玩玩看的遊戲,不過當時已經絕版,現在也還是持續絕版中。所以之前我也一直沒機會玩到。因為BSW上有,所以有一次我就跑進去亂試亂玩,但我對於BSW上配這遊戲的嗡嗡蒼蠅音效感到很困擾,所以就沒有繼續。之後有機會在聖地牙哥一家咖啡店裡玩到實體版Attika, 就下定決心要將它入手,後來也終於在BGG Marketplace買到一盒狀況還不錯的二手品。這遊戲很明顯的希臘味很重,遊戲背景應該是古典希臘時代,但不知怎樣我更感覺到的是它南歐炎熱午後的"遺跡感"。不知是不是對那個BSW的蒼蠅振翅聲的印象實在太強烈了? 不過呢,其實也沒什麼好說的,就是簡潔的好遊戲一個,韻味無窮。(另一個同作者的遊戲Taluva也很不錯,有相當類似的後勁。)


5.Glen More 格蘭摩爾 (蘇格蘭大河谷, 不知怎樣翻譯比較好)
Glen More是一款以蘇格蘭高地氏族為背景的遊戲。Glen這字的本意是狹長的小河谷,河谷跟眾多湖泊正是蘇格蘭的特色地形。而Glen More不是英文,是出自蘇格蘭的地方語言蓋爾語,意思是"大河谷" The Great Glen,所以Glen More指的是蘇格蘭地方蔓延100公里的一長串河谷地。這遊戲我自己是挺喜歡的,但並不是很有熱情的那種愛。我家的Q對它卻相當不愛,甚至用"不喜歡"這樣來形容,所以要把它拿出來玩就比較難了。Glen More看起來小小的,屬於Alea的中盒子系列,看似很無傷的策略遊戲,實際玩起來讓我有相當燒腦的感覺。美術是還好,玩家間的評價也只是溫溫的還不錯,缺乏經典史詩級的印象跟令人深刻的份量。但我也不知為何,經常會想到遊戲裡面的拼放板塊,那些小小灰色的村莊,黑色的族人米寶,綿羊。還有威士忌釀酒廠,屠宰場,凱爾特教堂和河谷等等。老實說,我真的說不太出來為何會常想要玩這遊戲的理由,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韻味吧?